生活动态

朝花夕拾的作者_ 朝花夕拾中作者仇猫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09-02 00:00:00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们有这样一句流行语: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人教版教材里的占比是相当巨大的。尽管现在去鲁迅化现象很严重,但是鲁迅的文章仍然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钉子户。《朝花夕拾》在初中课本里就有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经典的景物描写还要求学生背诵的。

说实话,螺蛳老师也追星,但是螺蛳老师追的绝对不是漂亮的流量明星,而是那些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而若论中国现代文坛,真可谓群星璀璨。但是,最能让螺蛳老师一生敬仰的便是鲁迅先生——就算穷尽螺蛳老师三生三世的精力也达不到鲁迅的高度,终生无法望其项背!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誉为“民族魂”。

鲁迅的一生是极其波折复杂的一生。周家是绍兴望族,其祖上远可追溯到宋代写《爱莲说》的周敦颐。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曾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因科举作弊入狱,周家为了营救周福清,变卖家产,从此家道中落。

饱经人世间冷暖的鲁迅因父亲的病被庸医致死而立志学医,东渡日本,在仙台师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而大打出手,腐败的清政府坐视战火在自己的领土上燃烧而按兵不动。愚昧麻木的中国人给俄国人做间谍,被日本人抓住砍头示众,围观的也都是中国人,“同样是强壮的身体,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消息传到日本,鲁迅身边的日本学生高呼“万岁”,严重挫伤了鲁迅的民自尊心,他觉得: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因为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选自《呐喊自序》)

这就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

从此,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坛第一人。鲁迅的文章,贯穿了中学课本的始终,我们无论如何都回避不掉的。

那么,学生们为什么如此害怕鲁迅的文章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鲁迅先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是第一个写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作家。相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到了轰动文坛的效应。但是由文言文写作向现代白话文写作的过渡,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事。相对于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白话文来说,五四时期的白话文仍然夹带很多古代白话文和文言的痕迹,其中还有大量的生僻字,更何况鲁迅先生是受过严格的旧式私塾教育的。所以他的很多文章,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肯定是有阅读障碍的。

关于鲁迅先生的人物生平和作品,开学后老师会给同学们做具体的讲解,螺蛳老师在此不赘述。但是必读书目《朝花夕拾》最好提前阅读一遍,我们可以利用暑期以时间换时间,因为开学后,会有大量的学习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

读鲁迅的作品,就必须读懂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读懂鲁迅先生的人物生平、性格与风格,否则一切免谈。读鲁迅就是读旧中国的历史、读旧中国的社会、读旧中国的人生百态……

《朝花夕拾》就是最能反应旧中国社会以及当时人生百态的经典。《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十篇,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揭露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忍的《二十四孝图》;表现旧时代家长制给童年时代的鲁迅留下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的《无常》;写童年趣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最终不幸的同乡好友《范爱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