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种类

浇糖画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10-26 13:17:33
糖画是以糖做成的画,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 糖画,又称"糖影儿"、"糖饼儿",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四川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汲取传统皮影的制作特征及雕刻技法,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这样,民间艺术"倒糖影"就在蜀地诞生了。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糖画艺术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大型的文化、旅游和经贸活动中。糖画,这种小小的传统民俗艺术,正向世人展现其不凡的魅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浇糖画

属性
糖做成的画


对应
亦糖亦画

对象
不凡的魅力

目录
1简介
2工艺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糖画"即以糖作画之意。指四川特有的一种名不见经传,但却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们)广泛欢迎的传统手工艺食品。这一民间工艺过去的称谓颇多: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称为"糖饼儿"或"倒糖饼儿";在川东一带称作"糖关刀""糖把耙儿",川北一带则呼为"糖灯影儿"。



并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四川糖画"这种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糖画"历史悠久,明成化年间,官宦之家新年祭祖即将模具印制的糖狮、虎、文臣武将等人物造型作为贡品。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吸收"皮影"、"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特点,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的以块面、线条为其造型特点的"糖画"。明代"糖画"在四川流传的情况现已无史可稽。清初随着移民入川,糖画艺术亦传入四川。据调查显示,清道光年间,糖画已在四川各地流传,并保留至今。糖画这一民间艺术虽属小技,然而却源远流长,距今约有五百余年历史。据考,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坚瓠补集》载:明俗每年祀神,"熔就糖霜"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当时戏呼为"糖丞相"。后来又吸收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与雕刻技艺,逐渐演变发展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折叠编辑本段工艺
大货:较大型的作品,制作工艺较复杂。如龙、凰、孔雀、狮、虎及立休的花蓝,金焦等。

小货:较小型作品,制作工艺相封较筒罩。如各种单个的盎、焦、花、,高、水果等。

子子货:又称"倾子子",即倒一个个糖饼儿。这糖画艺术的基本功,要求速度快,断丝利落,所倒糖饼形状正圆,大小,厚薄一致。

练练货:即采用刚柔、粗细、走向各不相同的线条来表现封象的形状、神态。它类似国画的白描,西画的速写又略带民间剪纸的韵味儿。传统造型中的"灯影"人物及"小货"多是采用此手法。

板板货:即远用块面造型。制作时同时运用线刻、浅浮雕等技法刻画细部。戏剧人物的面部、衣纹、铠甲纹样及狮,虎等作品多用此法。

填装货:先以糖丝(线条)勾勒出物象外形,然后倾倒糖液将线条内的面积填满,趁糖液未冷,即施以雕刻手法刻画细部。其作品效果与"板板货"差别不大,仅工艺程序不同。

拭皮子:先倒一团糖液在石板上,趁未凝固时用"起子"(专用工具,见后)将糖液按造型需要拭刮成薄薄一片之物象鸡形,再以糖丝描绘其外形及细部。如各鱼,鸟等。

按头子:这是糖画艺术中十分古老的工艺。主要用于人物头像或立体动物形象。其作法是用泥和匀,凹雕出头像之五官,经煅烧制成模具。制作时,倒一片糖在石板上,趁末冷却即启起放入模内,以姆指指面向内按厘成形,待冷却后取出,即成一具有圆雕味的人物头像。

太和:制作糖画用的大理石板。

头盘:即糖画摊右边的方盘,上面会有各种图样,供转糖饼儿用,多为"小货",每转一手,价格较低。

中盘:放置大理石板处,即制做糖画的操作台。

尾盘:左边的方盘,多为"大货",每转一手价格略高。

憨憨:即糖,遇去多用黄糖,现今主要使用白糖。

老涎:即饼糖,现已无人使用。

荷叶:熔化糖液的铜或铁瓢。

起子:糖画的主要工具,铜或铁制之长形薄片,前窄后宽,糖画作好凝因即用此启起。手炳顶端各种形状如"O""L""S"等,称"三弯",用以在块面上压制各种连续纹样。

铜锤:即草把子,竹竿顶部绑上麦草,插放糖画作品用。解放前学徒便肩找"铜锤"走街串巷售卖糖画。

龙宫:即水。有时糖"稠"了,即熬老了,需加水,艺人即中加点"龙宫"。
上一篇:搅搅糖 下一篇:麻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