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动态
守株待兔朗读_ 守株待免的近反义词
5守株待兔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守株待兔》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寓言故事,即通过寓言讲述一个道理。《守株待兔》改编自《韩非子》中一文,讲的是古代宋国有个种田人,因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期待着再捡到兔子,结果不但没捡到野兔,田里的庄稼也全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侥幸,不要指望不劳而获。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宋、耕”等4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重点)
2.理解“守株待兔”的寓意,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拾兔”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今天,老师将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板书课题:5守株待兔,齐读课题(强调'株'的读音)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梳理问题:“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过渡:刚才小朋友都交流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那么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生)读书。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件演示课文录像)伴随着老师的朗读请大家来欣赏课文,边听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株”在文中指的什么?(“株”指的是树桩。)树桩是露出地面的大树的一部分。我们再来看课题,“守株待兔”就是?(守着树桩等待兔子。)
(三)初读课文,说出大意
师: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守着树桩等兔子呢?结果又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生读课文)
1.这个人为什么坐在树桩旁等兔子?(板书:等)
2.那他又怎么会在树桩边捡到野兔的呢?
3.后来,他等到兔子了吗?田里变得怎么样?
4.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默读课文把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说一说。
(四)自主读书,合作交流
1.自主读书:
师:小朋友现在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线条或?标注在书上,也可以和你的同桌小声说说,讨论、讨论。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养成勾画、旁注的好习惯)
2.合作交流:
(1)请2-3名孩子汇报读懂了什么?
(2)同桌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说给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大家一起解决。
(互相解疑,既满足了孩子汇报的欲望,又能轻松解决孩子提出的大面积问题,对问题进行梳理)
(4)师生共同解答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请学生细读第一段划出有关野兔撞死在树桩上是碰巧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词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造成野兔惊慌失措的原因,继而得出野兔一定是遇到了危险的事,碰死在树桩上纯属一件巧合的事,接着便让学生谈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得出偶然的事件是不能经常发生的。(板书: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