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动态

壮族习俗(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08-30 00:00:00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等。那么关于壮族的由来,壮族的习俗是什么呢?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壮族的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由来

壮族(旧称Zhuang僮,壮文:Bouxraeuz 英文:Bourau 越南文:Tày-Nùng),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地。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史籍所记载的“獠”人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称为獠、僚、俚、溪峒、乌浒等。宋代始为“獠”、“撞”、“僮”、“仲”,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撞”,是壮语Cuengh的音译。1949年后改“撞”为“僮”,1965年又改“僮”为“壮”。

壮族与贵州的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文化基本一致。2011年1月24日至29日,在央视第七频道播出12集壮族文化系列片《丽哉勐僚》,从各个领域全面地解读了壮族文化。

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有柳江县的“ 柳江人”和“ 甘前人”, 来宾市的“ 麒麟山人”, 荔浦县的“ 荔浦人”。都安县的“ 干淹人”和“ 九楞山人”,柳州市的“ 白莲洞人”和“ 都乐人”桂林市的“ 宝积岩人”,田东县的“ 定模洞人”,等等。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 骆越Roeg yaej”、“ 西瓯Raeuz”、“苍梧Changj you”人。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 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Daex Roeg,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耕种Daex)谷,骆(roeg)为越人鸟崇拜,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壮族

“ 僮”-(音ndoeng)这个民族名称,本意是原野,是南宋时出现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议”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dingz ndoengz)”。宋人朱辅在《 溪蛮丛笑》中进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hmong)、曰瑶(yeuz)、口嘹(raeuz)、曰獞(ndoeng)、曰仡佬(ga raeuz)”。以后历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瑶”并举。《明史.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提到“广西瑶、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到清代对“獞(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岭南各地。

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西部建立 桂西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壮族风俗习惯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景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社公祭 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以下是我们壮族的节日: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