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动态

臣之所好者道也_ 道和尚品杜凤臣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08-28 00:00:00

1.2.1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经、权”(“经之以五事”,“势者,因利而治权也”) 是我们研究兵学和世事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我们认知兵法和实战应用打开了一扇宽敞的智慧大门。“五事”是恒常不变的“体”、是“阴”;故经之以五事的“经”,即为恒常之意,五事是永恒的军事管理要素和对象;军事活动操盘主体(将)需要研究我方内部资源和环境的真实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改善。“校”通“较”,是比较之意;“计”,是计算,评估之意,也是始计的核心的方法和内容;但始计篇里面的“计”有两种含义,一为这里的“比较、探求”之意,一为“将听吾计”(《始计》1.4)中的“谋划”或“计策”之意。“经”是常规型处理方法,是恒常不变的、乃至是标准化处置之义,而“权”则是变异型处理方法;此处必须咬文嚼字,只有建立地道经权这种阴阳思维模式,才能更好理解《孙子兵法》全书的结构和内容。

1.2.2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违背)也;

“道”的问题,位列五事之首;这是战争操盘中最重要、最复杂、最无常和最困难的管理对象和战略要素。历来有很多肤浅的和错误的解读,古代注家多采用“仁爱说”、“人和说”;上个世纪两岸注家多采用“政治说”;近年来随着商学和社会学的兴起,许多学者又提出了统一价值观的“文化说”。这些解释不能说不对,但悉皆简单笼统,似是而非,都是问题的重复和回避,将其作为黑箱,视为既定事实和假设前提,将责任完全归结到战前和后方的的君主身上,这与孙子的立意和阐述貌合神离,既脱离了军事领域和实战环节,又没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须知五事皆是可以“以分合为变”(《军争》7.4.1)、需要“时时勤拂拭”的军旅实务变量,没有常量。

1.2.2.1道的内涵和作用

很明显,孙子是从理想状态的特征来描述“道”的。如何清晰界定“道”的内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道,是国魂、军魂、士魂;是价值观、领导力、感召力、凝聚力、动员力、执行力;是意识形态、共同理想、愿景目标、思想作风、组织文化、普世价值、XX主义、美国梦;是天下归心、忠君报国、为王前驱、上下同欲、精诚团结、戮力同心、生死与共、同舟共济、同仇敌忾;这些说法都对,但也都是形而上的鸡汤洗脑,是冠冕堂皇、虚无缥缈的结果性描述,现实价值和技术含量颇低,差不多都是无法触及灵魂的正确废话。此类言说只是观察研究“道”一个角度和一个路径,并不能全面反映“道”的问题,更不能解决“道”的问题。

天朝社会某个权力被广泛滥用的时期,“执行力”这个奴性十足的伪概念大行其道,口口相传。不辨是非,唯命是从,“相信某人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某人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那是行尸走肉的奴才行径,而非忠信为怀的可托之人。下属应该为领导者和组织的当下负责,也要为领导者和组织的未来负责,“君命有所不受”(《九变》8.2.5);“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10.3.2);另一方面,领导者也该自省检点长臂管辖的恶习,“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3.6.5)。

“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先看孙子怎么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弗诡也”。看似轻描淡写,却意蕴深厚。仔细分析,我们能得出以下结论:道问题包含主体(“上”)和客体(“民”);其理想状态为“同意”(目标、观念和利益上的一致)和“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弗诡也”(行动上一致)。其中“可与之死”,说的是士卒对君主或主将的忠诚和勇气,属于情感层面的问题;而“可与之生”,是士卒作战求生和团队协同的能力,属于技能技术层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