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动态
“空心”变“网红” 小村故事多——大别山区乡村振兴样板观察
“空心”成“网红” 小村庄里有很多故事——大别山乡村振兴示范观察
新华社郑州4月30日电。标题:“空心”变“网红”。小村庄里有很多故事——大别山乡村振兴示范观察
新华社记者 王丁、双锐、孙青青
春天,在大别山腹地的河南省忻县周河乡西河村,近30名工人拿着铁锹和锄头,在一片荒芜了几十年的农田里忙碌着。预计半个月内,将整片土地平整,种植洋河姜苗300亩。
“去年,我们卖出了70万瓶洋河姜泡菜,很受游客欢迎。” 回乡三年后,37岁的邝建新先后开发出“大别山阳河姜”、“二毛尖”等多种特色农产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沉睡资源被唤醒。这个一度仅剩39人的“空心村”正在成为“网红”旅游胜地,吸引着400多名村民返回家乡。
高起点规划古村落
“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古老的文化底蕴、现代化的休闲设施,造就了西河村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和‘网红村’的地位。” 周河乡党委书记易新生说。
记者还记得他第一次到西河村时的情景。2014年春天,国家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没多久,作为试点的西河村就开始准备规划。这座拥有800年历史的古村当时四周杂草丛生。传统房屋被摧毁和倒塌。低矮杂乱的牛棚散落在街道两旁,还有枯萎的大象。
西河村位于革命老区大别山,也是全国14个特困集中连片区之一。村子四面环山,封闭落后,许多村民都带着家人搬出去了。到2013年,数百人的村子里只剩下39位老人。由于放弃家园的艰辛,他们不得不生活在贫困之中。
“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对古民居修复、基础设施和乡村景观进行了整体设计,从源头上保证了质量。” 从西河建设指挥部常务副司令员到西河古村景区管委会主任,张艺谋亲眼目睹了小村在岗位变动中的轮回。
很快,古老的房屋被青砖瓦片修复,河里的淤泥和杂草被清理干净,地下管网铺好,满是牛粪的主街变成了一条整洁的石路,河里的老房子古村落尽显豫南之美。气体。
人才回归助力行业蓬勃发展
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48岁的财富领袖张思恩是第一个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今年是他在西河村的第七年。
“我以前回老家探亲,路边乱七八糟的灌木把车涂错了,街上也有臭味回流村网红景点,我什么时候想换了?” 拥有2家公司。当家乡动员有能力的人回国时,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2014年初,他在西河农园成立了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依托大别山的自然资源禀赋,带领村民发展山茶、板栗等原生态精品农业。他还修建了湿地公园、竹海等旅游景点和明星帐篷。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
在张思恩的带动下,400多名村民陆续返回家乡。按照“合作驱动、运营公司管理、贫困户参与”的模式,将昔日的“空心村”发展成为诗意田园与创意时尚相结合的乡村“慢生活”度假胜地。27家民宿可同时接待400名游客。去年,西河村年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
目前,所有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依靠劳动工资、合作分红、自主经营,每个家庭年收入在10万至30万元不等,彻底摆脱贫困标签。
乡村资源文创探索
随着新县退出国家扶持的贫困县,“蝶变”后的西河村仍在寻求突破。凭借文化创意,看似普通的乡村资源不断被挖掘和活化,让已经熟悉西河村美景的人们不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为现场演示了古老的采油方法,很多游客成为了我的忠实客户,离开后会在网上购买。” 疫情期间,48岁的西河茶花博物馆馆长张泽成也没有闲着,通过网络卖价。茶油3万元。
大别山区盛产油茶。西河村专门建了一个博物馆,低价租给了邻村从事油茶种植加工的村民张泽成,通过现场示范推广油茶文化。古老的榨油方法。在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也给张泽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自2019年7月进入西河村以来,他累计销售茶油1.2万斤,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生机勃勃的西河村也吸引了外国企业家。他们以新鲜、前沿的眼光看待这片土地,从当地常见的农村资源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
2016年底回流村网红景点,在深圳从事IT行业10年的匡建新来到了西河村。他从山里种的无人问津的野茶起家,成功打造了“二毛尖”小众茶品牌。之后,他瞄准了大别山常见的植物洋姜,创造了线上线下都追捧的菜肴。
“来西河村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可能都做餐饮和民宿,但还是要发挥创意去挖掘地方特色。” 邝建新说,为了保证洋河姜的原料充足,今年他打算自己种,多年在村里弃耕。300英亩的农田因此变得有用。在西河湾,像他这样的外国企业家有20多位。
“村里很多人,像我一样,当年拼命逃亡,现在身心俱疲。” 张思恩说。这些年,他眼睁睁地看着西河村变得有点像理想村。随着脱贫攻坚战落下帷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这种变化也正在发生在更广阔的中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