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动态
罗马尼亚老电影(罗马尼亚电影密码)
上周五,伍迪·艾伦2019年的作品《纽约的一个雨天》在中国上映。大家对伍迪·艾伦如此熟悉,以至很难相信,这竟是他的作品首次在内地大银幕公映。
《纽约的一个雨天》
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费里尼、罗西里尼、德西卡这些欧洲电影大师,建国之初就进入过中国银幕。而到八十年代,特吕弗、库布里克、波兰斯基、维姆·文德斯和大卫·里恩等影人当年的新作,也曾被引入中国,在内地的大小城镇上映。
橘生淮北,这些大师作品在这片土地上奇妙的传播经历,和错进错出结出的果实,都很值得说一说。
1
1954年,上海译制片厂译制了《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不设防》两部作品,抓了彼时尚是新手的苏秀做《罗马不设防》的译制导演,苏秀不知道这部电影的份量,还抱怨片子画质阴沉。1962年,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也由上译厂译制,片名译为《她在黑夜中》,由上年出演《红色娘子军》的朱莎给卡比利亚配音。这些昙花一现的花朵,并没激起多少波澜,很快就因为各种原因被雪藏入库。
《卡比利亚之夜》电影说明书
当然,十七年时期(1949-1966),大银幕上最多的还是苏联电影。在两国翻脸前,八年内就引进了270余部电影。
但对中国电影创作者影响最大的,反而是中苏开始交恶后引进的几部解冻时期的电影——《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第四十一》和《雁南飞》。虽然引进之初便被限制观看,后又组织观摩以供批判,但回望过去,正是这几部电影,型构了此后二十年中国电影艺术的天际线。
《雁南飞》
《雁南飞》和《第四十一》中所频频使用的招牌式的肖像倾斜构图,不仅被《早春二月》的摄影师李文化借用,更转化为他后来的一个作者标签。《雁南飞》中那个人们津津乐道的「鲍里斯之死」段落,曾被潇湘电影制片厂1980年的侦探片《幽灵》复制过。
这一时期公映的日本电影,多局限在今井正、山本萨夫、熊井启和新藤兼人这几位左翼导演的作品上,但也有《二十四只眼睛》这样温暖隽永的影史名作。1962年引进的《裸岛》,是文革前最后一部上映的日本电影。
《裸岛》
因为在 1961 年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裸岛》得以很快与中国观众见面。它摒弃台词,化繁为简的手法,不仅让凌子风等人叹为观止,田壮壮《猎场扎撒》和《盗马贼》中沉默而原始的纪实风格,也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裸岛》的影响。
2
六十年代,由于与苏联发生意识形态分歧,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电影不再被引进,国际上的孤立,使民族主义情绪愈加高涨。1966—1976年,中影公司11年中发行的外国影片仅有36部,而且全都是从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和罗马尼亚进口的影片,犹如文革文化荒漠上的几株沙棘。
文革后期,政治气氛松动,中美关系开始解冻,1972年至改革开放前的进口电影中,仅有两部与苏联有关,分别是1976年引进的《蛇》和1977年的《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一个揭露了克格勃颠覆政权的阴谋,一个是俄法战争中法国打败俄国的历史故事。其中的政治倾向不言自明。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
进口电影变得凤毛麟角,人们只能一遍遍重放过去引进的主旋律电影。「让列宁同志先走!」「他已经不咳嗽了!」——拿《列宁在一九一八》等电影的经典台词做黑话,成了大院子弟独特的插科打诨方式,不止一次出现在王朔、冯小刚和姜文的电影里。
《甲方乙方》
公开进口的电影虽然急剧减少,但内参片的译制方兴未艾,七十年代甚至生机勃发,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文革时期特殊的政治空气,让内参片的放映显得神秘莫测,人们对内参片的渴望却从未消沉,以至官方常常为如何固守内参片的传播疆界而费尽心机。
其实,除了高级干部,样板戏创作者和一些电影工作者都有机会看到内参片。军队大院中的内参片放映固然戒备森严,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孩童和军人家属常常混进放映厅。很多人的文革回忆中,都有观看内参片的经历,有的是下放到云南农场时看的,有的是凭借特殊的人际关系,而在广州,除了军队,一些机关单位也常常放映内参片。一般百姓为了分享内参片,不只寻机混进影院,有时干脆硬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