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动态
乃堆拉山口,中印乃堆拉冲突
关于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边境贸易的观点:地缘经济决定地缘政治
央视国际2006年10月13日16: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和印度重新开放连接西藏和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 新华社
1928年,英国地质学家伊斯顿写了《一条少有人走过锡金和西藏到珠穆朗玛峰的路》,其中写到中国过境到印度,白雪皑皑乃堆拉山口,白雪皑皑,只有一头驴带路你能知道路在哪里。旅人“一次次鼓起勇气,希望经过最后一座山峰,才发现前方总有另一座山峰……山外有山,沟外有沟,黄光秃山绵延……在他们身后,一望无际的巍峨脊椎,蔚蓝的天空,难以言喻的珠穆朗玛峰终年白雪皑皑——山中圣母。”
Easton 描述的网关是 Nathula。它曾经是拉萨和印度加尔各答之间的一条捷径,被称为中国通往南亚的古丝绸之路。西有公路和铁路到550公里的加尔各答,东有公路到450公里的拉萨。 1962年,这条通道因政治原因关闭,商人只好改用德里-加德满都-拉萨通道,或者走海路。目前,西藏外贸大部分通过相隔数千公里的天津港中转。
2006年7月6日,根据中印协议,乃堆拉山口恢复为边贸通道。记者前去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之后,拉萨经亚东到加尔各答等印度港口的距离可以缩短到1200公里左右。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郝鹏说:“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西藏和内地到南亚的主要陆路通道的形成。”
七月的纳修拉:云的开始
2006年7月5日,开港前一天,记者乘坐“沙漠王子”蜿蜒上山时,也感受到了欧洲人对20世纪初西藏山峰的仰慕。虽然从山脚到山口的距离只有30公里左右,但海拔却从2800米急剧上升到4545米。开车需要一个多小时,而且大部分都是土路,只能让自行车通过。由于44年来一直是军事禁区,所以交通很少,靠近山顶的路基很软。就连“沙漠王子”也时不时掉进泥里。
快到山顶的时候,车子突然陷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分钟前,阳光灿烂,靠在车窗上,可以看到万丈山悬崖下的房屋和溪流。一分钟后,下起了大雨。
自 1962 年以来,这里一直是军事禁区。虽然悬挂了山口彩旗,悬挂了两种语言的庆祝标语,但双方驻山口的士兵依然严守岗位,对记者的询问保持着一定的警惕和冷漠。中方视察记录显示,这一天的视察次数是往日的数倍。
在距离印度前哨仅27.5米的中国前哨,俯瞰印度方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印度在中印军事对抗中竖立的黑色士兵雕塑。两侧,再远一点就是那朵黄色的花。山谷的绿草如茵,再远一点,便是蜿蜒的柏油路,从山谷中盘旋而上。印度修建这条路是为了保障战备运输,但几年前,随着双边关系的升温,这条路已成为印度游客游览世界最高峰的便捷通道。
乃堆拉山口仅在 2 个月前被破坏。十米左右的山口断面分为两段,分别属于中国和印度。中国管辖范围内的山体被水泥砌成的格子状堡垒包裹着,干净整洁。印度管辖范围内的山上覆盖着帆布。
私人贸易的黄金时代
7月6日,乃堆拉山口升旗升旗,政要齐聚一堂,庆祝仁庆港边贸市场开业。
83岁的查珍和一群藏族姐妹坐在山脚下的草坪上,大半天揉着念珠。 “等着看印第安人经过。”老爷子的笑声里充满了童心。对于亚东县的很多老人来说,童年的回忆离不开曾经繁荣的边贸。
48年前,亚东县下司马乡次仁旺堆在这条黄金路上与印度人进行贸易,当时他12岁。 “那个时候,亚东到乃堆拉山口没有路,我和爸爸靠马队扛奶茶和白菜,我们走了一夜,才到关口。我们在这里卖奶茶和白菜。 “印度边境居民,然后我们从他们那里买了大米、盐和植物油。当时场面很热闹,印度人还卖给我们各种手表。”次仁王堆说。
亚东县副县长曲震出生时,她的母亲用一条印度披肩把她包起来。这条披肩就是中印边境通道的见证。曲震至今还保留着这条印度披肩,“质地很好,很顺滑。”
除了边贸小商品,乃堆拉还看到了一些“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