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动态
无线电爱好者_ 电脑上不去网,无线也上不去
八种选择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电台,在不同的地点进行通联。例如,使用固定电
台在家里通联,使用移动电台在野外通连,使用手持电台在行进中通联,使用车载电台在行驶
中通联,等等。如果我们不考虑具体的电台类型与通联地点,那么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通常能够
做下面一些事情。
本地通联
使用手持电台或车载电台,与本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通联。这里所说的“本地”,有时是
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所在的城市,例如北京市,有时是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所在的社区,例如
丰台区。本地通联一般使用UHF(超高频)或VHF(甚高频),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术语中,
UHF也称作70厘米(波长),VHF也称作2米(波长),具体的频率与波长在以后章节中介绍。
本地通联的距离可以达到50英里(约80公里),如果在本地架设一台中继器,距离还可以更
远。
远程通联
使用短波电台,与世界各地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通联。在中国,“短波”通常泛指HF(高
频),也就是10米至100米的波长范围,具体的频率与波长在以后章节中介绍。与我们远程通
联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可能在本国(例如新疆),可能在邻国(例如日本),可能在地球的
另一面(例如智利),也可能在地图上查找不到的某个岛屿上(例如瑙鲁),因此远程通联比
本地通联更有乐趣,更有挑战性。远程通联的数量与难度,是衡量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专业水平
高低的主要依据,也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申请各种竞赛奖状的主要依据。
数字通联
将电台与计算机连接起来,通过专门的软件,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数
字通联既利用传统的无线电技术,又利用当代的计算机技术,极大丰富了业余无线电的内涵。
例如,以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通联,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看不到对方的影象,而现在利用慢
扫描电视,可以传输低分辨率图象,增加了通联的乐趣。在中国,最常见的数字通联方式有三
种,即RTTY(无线电传)、SSTV(慢扫描电视)和Packet(数据包),均需要专门软件的支
持,不过这些软件都是免费的。
网上通联
将业余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三者结合起来,实现基于互联网的远程通联。
许多国家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都设计出自己的网上通联系统,但由于资金等原因,并没有实际
应用。在西方,最著名的网上通联系统是IRLP(互联网-电台连接方案),通过这个系统,南
半球澳大利亚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可以使用普通的手持电台,轻松地与北半球加拿大的业余无
线电爱好者通联。在中国,最常用的网上通联系统是eQSO(在线通联),但通联双方必须使用
计算机和一个相同的软件,因此它更像是一个网上聊天室。
外空通联
与宇宙空间站上的宇航员通联,或者以卫星为中继器,进行国际、洲际的远程通联。在美
国、俄国的宇宙空间站上,安装了业余无线电设备,有些宇航员本身就是有电台执照的业余无
线电爱好者,他们会在工作闲暇时间,与地球上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通联。另外,卫星可以看
作是安装在外层空间的中继器,一个地点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可以将无线电信号传送给卫星,
由卫星转发给另外一个地点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国际、洲际的中英对照常用术语:
通联竞赛
看看谁能够在规定期限内,通联到尽可能多的电台。通联竞赛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例如,
世界各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都可以参加的全球性通联竞赛,日本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组织的日本
国内通联竞赛,摩尔斯电码(CW)的通联竞赛,14兆赫(20米)的通联竞赛,等等。这些通联
竞赛的消息会提前刊登在各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网站上,为便于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参加,通联
竞赛一般安排在周末进行。在世界各国,许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都以能够参加通联竞赛并获得
奖状而自豪。在中国,只有一个没有期限要求的通联竞赛:凡是能够与中国十个地区的电台全
部通联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即可获得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颁发的一张奖状。
自制设备
自己动手,研制各种业余无线电设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构成非常复杂,几乎囊括了社
会生活的所有行业,从教师到医生,从科学家到退休者,凡是你能想到的职业,都有业余无线
电爱好者。对许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来说,除了通联之外,业余无线电的另外一个乐趣是自己
动手,研制各种业余无线电设备。有些设备比较简单,例如电台与计算机的接口电路,有些设
备比较复杂,例如定向天线,有些设备甚至达到专业水平,例如短波电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的探索精神有力推动了业余无线电技术的向前发展。
应急通讯
在发生紧急情况或自然灾害,常规通讯服务中断时,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有义务利用业余无
线电设备,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应急通讯服务。美国有两个著名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应急通讯组
织,它们是业余无线电应急通讯服务(ARES)和全国交通系统(NTS),这两个组织定期开展
与应急通讯有关的培训与演习。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参加应急通讯的一个著名例子是美国的911
事件,当时有一批纽约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临时组建了一个应急通讯网,在救援过程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